■省人大代表杨野: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
■省人大代表张建国:连接断点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
■省人大代表赵红梅: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,以科研反哺教学
■省人大代表杨茉莉:完善引才留才政策,打造人才集聚高地
■省人大代表张群:鼓励科技类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攻关
■省人大代表高生存:推动产教融合,助推经济社会发展
走出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,辽宁全面振兴蓄势待发。在进军的号角声中,辽宁激活人才“第一资源”,澎湃创新“第一动力”,全力夯实教育科技人才支撑,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,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、辽宁振兴的“辽沈战役”。
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
人才是富国之本、兴邦大计。始终秉承“人才是第一资源”的理念,打造集聚人才的“强磁场”,筑牢人才的“保障墙”,才能让更多“千里马”在辽沈大地竞相奔腾。
杨野代表认为,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让各类人才安身、安心、安业,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,让人才成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海城市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的具体实践,受到代表们的关注。海城市专门编制了“十四五”人才发展规划,启动了“1+3”“一站式”人才服务工作站建设,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人才事业发展,定期开展“燕归巢”等人才招引活动,发放“澄州英才卡”,在医、学、住、行等方面全方位提供保障,让人才能够安心在海城发展。目前,海城市共有高层次人才5318人、重点产业人才1.2万人,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,获批授权专利51项,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1个,特定领域人才洼地效应正在逐步显现。
聚才引智,赢在未来。
杨茉莉代表认为,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不断完善引才留才政策、拓宽渠道、改进机制、优化环境,打造人才集聚高地。近年来,朝阳市龙城区研究出台“智汇龙城计划”,高质量推进“大学进园区进企业”“项目+团队”“带土移植”等引才战略,充分发挥龙城区“国家级创业创新孵化示范基地”的引领带动作用,对人才实行房租、物业费、取暖费等全免的政策支持。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“凤来雁归”工程,带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。下一步,龙城区将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区建设,继续深入实施“兴辽英才计划”和“百万学子留辽来辽”专项行动,强力落实“引进人才十项举措”,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,为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。
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
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,科技自立自强关系长远发展。“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,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”,成为代表们的共同心声。
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。“我们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筛选项目时,在技术方面的第一标准,就是看它是不是突破‘卡脖子’技术。”张建国代表说,“今后基地将继续以打破国外垄断,实现技术、产品国产化为目标,助力直播吧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。”
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载体。作为创新平台,连接科研与产业的中试基地是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应用场”的重要通道。张建国代表表示,要连接好通道断点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为此,张建国代表建议政府加大对中试基地的资金投入,在基地引育留用人才等方面进行制度上的突破,支持中试基地广开技术源,为产业发展储备技术,为创新产业化储备市场。
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,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,把创新驱动高质量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。张群代表认为,科技创新要聚焦直播吧优势产业,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数字化手段的采用,以及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关键技术攻关。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鼓励产学研合作,对企业采购高校科技成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。
张群代表建议,要鼓励和支持科技类民营企业参与省和国家重大项目攻关,揭榜挂帅,通过减税收、降息、免费支持等手段,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。放宽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,制定合理的经费使用机制和管理办法。“要让科技经费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,而不是束缚手脚的约束力。”张群代表说。
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,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基础性支撑。
辽宁振兴发展,急需创新人才和更多高技能人才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要重点抓好“建设100个左右一流学科、1000个左右一流专业,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”。这让来自省属高校的一线专任教师赵红梅代表干劲倍增。
“多年来,渤海大学坚持‘立足辽西,服务辽宁,辐射全国’的办学理念,以教学带动科研,以科研反哺教学,不断提高教学、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,为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。”赵红梅代表建议,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,高校应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、更加自觉的行动,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动力源”作用,切实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。
“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跨界性、开放性和融合性,可以把政府、市场、企业、个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。”高生存代表介绍,近两年,营口市尤其注重培育技能型人才,扎实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改革工作,为服务地方经济、助推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,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优势,也是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。但在实施过程中,往往是院校‘一头热’,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。”高生存代表建议,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、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,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校企合作,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构建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,努力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,助推经济社会发展。